《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

Clare
7 min readAug 19, 2020

--

市面上充斥一堆「有錢人」的書,有錢人不會做的事、為什麼有錢人都 XXX、有錢人的想法、有錢人的體質,還有一本叫做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對於書名我也是充滿 ?? )🤔

所以除了《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理財入門經典之外,每看到又有跟有錢人扯上關係的文章或書籍,都會讓我懷疑其理論背後的基礎。不過,今天要來分享的書,是經過讀書會夥伴 Eric 真誠推薦,再加上推薦序是綠角大大及艾爾文寫的,抵擋不住誘惑必須也來看一下。

🧷 Eric 閱讀心得搶先看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本文重點

🥨 作者簡介

🥨 3 句話顛覆既有觀念

🥨 「真正的有錢人」秘訣

🥨 心得

🥨 作者簡介

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

史丹利博士於 1973 年開始研究財務上成功的美國人,分析他們在各種專業領域和收入水平不一的情況下如何靠自己獲得財富。他一生著有七本書,都與美國的富裕人口研究數據相關,同時也是這個領域的首要權威。

威廉・丹柯(William D. Danko)

丹柯博士擁有 31 年市場領域研究經驗,並在其中 9 年任職商學院主席期間,鑽研消費者的行為,特別是財富組成。

🥨 3 句話顛覆既有觀念

  • 風險是什麼?就是只有一種收入來源。
  • 有錢人喜歡節儉不喜歡浪費!他們懂得進攻(賺錢),也懂得防守(存錢)。
  • 如果你賺錢是為了花錢,那麼你因為要花更多的錢就需要賺更多的錢。

🥨 「真正的有錢人」秘訣

1️⃣ 富人賺錢而且節省、更重要是另一半比他(她)更節省

如果只有一人努力打拼事業,但另一方卻過度消費,他們是不可能累積財富的。累積財富的基石是防守,這種防守應該要有制定預算和規劃兩者作為後盾。作者提供以下 4 個問題來好好反思:

① 你的家計是否依照年度預算來安排?

會做預算的有錢人與不會做預算的有錢人比例大概是 1:1.2,那不做預算的人是如何控制開銷呢?答案是:刻意在家中營造錢不夠的經濟環境,然後拿到薪水後第一件事是先做投資,剩下的才可以消費,所謂的「先付錢給自己」的概念。

如果覺得規劃預算很麻煩怎麼辦?那就想像一下自己永遠不能退休、永遠都要看老闆臉色做事、永遠無法經濟獨立財富自由。(這聽起來實在太恐怖了 🤯)

② 你知道你們家在食物、衣服和居住一年支出多少錢嗎?

通常真正的有錢人他們會定期追蹤自己的消費狀況。

以統計數據來說,持有高級黑金卡的富人遠少於那些「假裝富有」的人。

③ 你有一組定義明確的日 / 週 / 月 / 年度 / 終身目標嗎?

經濟獨立的人比較能看到訂定目標對未來的好處。真正的有錢人沒辦法想像自己在財務上依賴其他人,僅有極為少數的富人才會想在死前花掉最後一毛錢。

④ 你是否花很多時間規劃將來的財物?

有錢人會在自己專精的領域做投資,那些高薪卻沒有資產的人,或許住在豪宅裡每幾年換一部進口車,但他們總是倚賴薪水進帳,害怕經濟突然衰退丟了飯碗。

2️⃣ 累積財富的秘訣 - 把已實現(應稅收入)降到最低,未實現(免稅收入)提到最高。

已實現最常見的就是薪資收入,未實現可就多了,股票、債券及房地產等資產都是。

3️⃣ 永遠不要買一間讓你房貸金額,比家庭年度已實現總收入高出兩倍以上的房子。

住在一個花費較便宜的區域,讓開銷少一點,投資多一點。

書中一位艾倫先生提到,真正的有錢人從不認為他們的目標是看起來有錢,這就是他們能夠經濟獨立的原因。

「金錢不應該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賺錢只不過是個成績單,用來判斷你表現如何的一種方式。」

4️⃣ 為什麼受贈與者與未受贈與者相比,通常比較沒有累積財富的習慣?

① 被鼓勵消費而不是儲蓄投資

像是父母贊助買房資金,雖然可能是出於好意買在比較高級的住宅區,但卻迫使受贈與者必須支付高額的管理費、送小孩上私立名校,或買較昂貴的進口車才能匹配。

② 受贈與金錢者通常無法完全區分哪些財富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哪些是屬於家人贈與的。

③ 受贈與金錢者遠比未受贈與者更依賴借貸

④ 受贈與金錢者的投資金額少於未受贈者

💡 但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有些出生富裕家庭的小孩正在比自己更努力!

5️⃣ 教孩子釣魚 - 避免讓弱者更弱

作者在做研究中觀察到,有時候父母會傾向幫助比較不會賺錢的小孩,試圖資助他更多以為可以降低他和手足的差距,但有可能反而導致他更不懂得如何努力。

「最成功的公司老闆,常常是那些把他們大部分資源投入事業,他們成功的原因是他們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 心得

Photo Credit : Kay

以前對有錢人的想像就是住在豪宅裡、開名車、手錶要戴勞力士、包包要拿愛馬仕,直到看完本書才發現,這只是媒體刻意灌輸的 stereotype,事實上,經過作者訪問及研究發現,「真正的有錢人」反而不一定住在高級地段,也許還開著一台二手車,比起魚子醬他們可能覺得喝啤酒更自在。

為什麼你一定要看本書呢?除了作者利用精準的數據及百分比統計結果忠實呈現,讓我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以外,最重要的是他們點出了「家庭觀念」對財富累積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從父母、另一半到子女,如果其中一位成員喜歡炫富、撒錢的話,即使達到有錢人的境界也是無法維持長久的。

慶幸自己家庭背景對於小孩教育的重視遠大於其他享樂,與書中的理念不謀而合,也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名牌、豪華旅館或頂級食物沒有太多感覺,省去過多享樂性質的開銷。

另外,讀書會的最年輕夥伴 Bella,是近期讓我最驚豔的預算控制達人,她真的是將記帳及投資腦袋運用的恰到好處,不會過於節省而犧牲娛樂,同時也可以在預算內多方面學習發展潛能,有時候想想如果我在她的年紀就擁有這樣的觀念,也許現在正過著時間自由的人生呢!

🧷 Bella 如何控制預算搶先看

最後,如果覺得自己沒有閱讀一本書的時間的話,可以先看看綠角大大及艾爾文的推薦序(點我),他們將本書精華都點出來了,以下就來分享艾爾文的三個心得作為本篇結尾:

  1. 永遠要量入為出。收入減去支出的差值愈大,愈有能力管理好金錢。
  2. 要為自己打造存錢與投資的系統,若可以,讓這些系統自動化。
  3. 以上兩點愈早開始進行愈好。

When you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it is important to stop stepping before you get into the Uncomfy Zone.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feels new and exciting, and you’re discovering aspects of yourself you never knew existed.

The No-Go Zone is where you do things that make you feel worse (not better) about yourself, and where you make choices you might regret. Avoid the No-Go Zone at all costs.”

當你即將踏出舒適圈,停下腳步是很重要的,脫離舒適圈讓人感覺既新奇又興奮,你會發現那些未曾被開啟過的自己。
另外,禁區是一個讓你感到很糟糕的地方,同時做出的決定也很可能後悔,我們無論如何都得避免踏入禁區。

― Tyra Banks, from 《Perfect Is Boring》

🔗 延伸閱讀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

好奇本書的朋友可以先至博客來上點選試閱唷!(傳送連結點我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就多按個幾下拍手讓我知道吧 😉

--

--

Clare
Clare

Written by Clare

熱愛數字、旅遊、個人成長 / 美股投資 / 新血來潮減醣飲食 / 文章持續更新於部落格 https://pieceofclare.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