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會說話,不等於會溝通

Clare
9 min readMar 18, 2021

--

這本書雖然薄薄的,但也著實花了我一個月才看完!(以這厚度之前大概兩周可以解決)

倒不是說作者講出什麼艱深奧妙的哲學,因為案例都似曾相似,發生的情境散佈在生活周遭,但這也正是困難的所在-該如何把作者建議的方法融合在真實生活中呢?

閱讀的過程裡幾次掉進了回憶漩渦,在那些曾經扼腕講過、聽過的情緒話當中,試圖找出問題點,然後假想重新編寫過的劇本,看看是否運用非暴力溝通之後就會擁有雙贏的局面?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本文重點

🥨 作者簡介

🥨 非暴力溝通 4 要素

🥨 如何表達憤怒

🥨 別忘了表達感謝

🥨 作者簡介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Marshall B. Rosenberg, Ph.D.

因為小時候在底特律動蕩的社區中長大,讓盧森堡博士發展出一個新型態的溝通方式,使和平代替原有的暴力。

他在 1984 年創立非暴力溝通中心(The Center for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CNVC)這個非營利機構,致力推廣及栽培世界各地的非暴力溝通領域人才,生前著有 15 本書,《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是其中最為暢銷的一本。

🥨 非暴力溝通 4 要素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的 4 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

以下先概述每個要素的概念,不過這些文字太抽象難以揣摩,所以我也會補充了生活周遭的具體案例增加實境感!

1️⃣ 觀察

  • 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不管是否喜歡,只需要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也就是以客觀角度說出對方所做的事情,不帶批評。
  • 如果誤將「觀察」和「批評」混為一談,對方傾向會聽到批評,並導致他們想要反駁。
  • 另外,如果我們表達的太過誇張,對方也可能會反感,不願意做出友善的回應。
  • 注意:「每次」、「曾」、「從未」、「總是」、「經常」、「很少」這幾個詞語在表達時需要留意語氣,有時候呈現出來的是觀察結果,但有時則會讓人以為是評論!

舉例來說:

Case 1 媽媽覺得小孩房間很亂

批評:『你的房間亂死了,好噁心!』

觀察:『當我進到你的房間時,發現穿過的衣服和襪子堆了滿地,散發出陣陣味道。』

Case 2 覺得另一半不參與自己的活動

批評:『你總是很忙、你很少配合我(怒)』

觀察:『我最近邀請你參加三次朋友的聚會,三次你都回說不願意參加。』

The ability to observe without evaluating is the highest form of intelligence.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型式。

Jiddu Krishnamurti 印度哲學家

2️⃣ 感受

當我們聽到不喜歡的感受時,會有 4 種會應方式:

① 責備自己

② 指責他人

③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④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夠了解自己的情緒與需求,進而運用同理心去體會對方的

如果我們更清楚地表達感受,而且願意適度的示弱,這也有助於解決衝突,使雙方溝通更順暢。

舉例來說:

Case 1 另一半提出分手

想法:『我是個失敗的人😢 』

感受:『因為兩人追求的人生目標不一樣,嘗試磨合後還是沒有共識,他決定結束這段感情,雖然我很難過,但長遠來看似乎是對雙方都好的選擇。』

Case 2 被同事誤會導致心情不好

想法:『同事誤會我,又跑去在老闆面前亂說話!🤬』

感受:『同事誤會我說得話,在老闆面前把責任怪到我頭上,讓我感到心灰意冷。』

3️⃣ 需要

  • 把願望或需求說的越清楚,對方越有可能積極回應我們的感受。
  • 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不開心,歸咎在對方無法達到我們的期待身上,或利用對方產生的內疚感,讓他們遵從自己的意思。
  • 更嚴重一點,甚至故意說出嚴厲的批評,來表達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這有可能招來反效果,因為對方受到攻擊後要馬強力反擊,不然就自甘墮落,假如最終關係破裂了,當初心中的期待也更不可能滿足。

舉例來說:

Case 1 爸媽罵小孩成績考太差

批評:『你成績這麼爛,真是白養你了! 』

需求:『爸媽重視你的成績,是因為希望你能認真學習。請問你覺得你在考試前有努力念書了嗎?』

Case 2 另一半問說要吃什麼,你回答隨便,然後他買了你討厭的食物

引發內疚:『你一定是不在乎我,才會不知道我喜歡吃什麼 😭』

需求:直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讓對方知道我們想要吃什麼;如果沒有說的話就接受這個結果吧,畢竟對方花時間去買,沒有功勞也是有苦勞。

如果我們不重視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4️⃣ 請求

  • 用建設性的言語提出請求,越具體越好,而非一個抽象的概念。
  • 使用「希望」對方能做什麼,而非「不希望」對方做什麼。
  • 如果我們只是表達感受,對方會不清楚我們想要什麼;但如果只有表達請求,而沒有提及感受和需要,別人會誤以為是命令,如果他們心裡覺得被強迫做某件事,更可能會故意不想滿足我們的期望。

舉例來說:

Case 1 太太想要周末有獨自的時間

只表達感受:『平日都我在照顧嬰兒,你知道有多累嗎!!!』

感受及請求:『平日我照顧嬰兒,怕有危險的事情發生,所以需要時常注意他的一舉一動,這讓我神經緊繃,希望周末能調適、放鬆一下,請問這週六能不能交換,由先生幫忙看一下小孩呢?』

Case 2 希望遠在外地的小孩能撥空回家看看兩老

只表達不希望:『我讓你受高等教育 不是希望你跑去美國工作連家都忘了!』

感受及請求:『爸媽知道你在美國過得不錯,但有時也會想念一家人相處的時光,兒子有空放長假時回台灣我們一起去花蓮玩好嗎?』

🥨 如何表達憤怒

我們生氣的原因從來就不在於別人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有時候對方說了同一句話,但與我們心裡的想法有違和,就會產生憤怒的感覺。

舉例來說:

當老闆說出:『你做事很認真負責,這件新案子就麻煩你處理了。』

如果我們的心態是希望能夠得到主管肯定,在工作上多一點表現時,聽到這句話應該會非常開心,躍躍欲試想要大展身手。

但相反的,如果我們在工作上認真是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任務,然後準時回家煮菜、接小孩下課,老闆說的這句話大概會讓我們(心中的)眼神一死,深怕要又要開始過著加班人生了。

那我們該如何表達心中的怒火呢?

以下列出作者建議的 4 個步驟:

① 停下來、深呼吸,在表達我們自己之前,先傾聽他人

「傾聽」這個動作我發現在不少溝通、談判的書籍都一定會提到,甚至連 FBI 解救人質的 BCSI 模型也把傾聽放在第一個步驟,到底是為什麼呢?請看下面這篇文章,裏頭有更多談判專家 Chris Voss 的觀點~

🔗 《FBI談判協商術》-人生就是一場談判

② 留意我們的批判性想法

小心對他人的任何批評,因為很有可能會實現!

這有點像是吸引力法則的負面版?又或是莫非定律?

假如我們習慣把對方看作是不講道理的無賴,因為這種想法會在我們的腦袋產生烙印下來,之後跟對方說話時,語氣、眼神就會根據腦中的想法反射出來,當對方感受到之後,很可能就會轉變成我們所認定的性格。

舉例來說:

父母覺得小孩考不及格大概是腦袋不好,可能在言談中會提到『你怎麼這麼笨!』、『老是教都教不會!』、『你沒救了!』,

這時如果小孩是個聽話、不敢忤逆長輩的個性,他可能會誤認為父母說的是事實,然後放棄學習的機會;反之,一個正值叛逆期的孩子聽到這些,搞不好會故意不讀書,考出更差的成績讓父母崩潰。

③ 體會我們的需要

如果我們不理解或不重視自己的需要,連肚子裡的蛔蟲都不知道腦袋想幹嘛了,對方更不會知道!

④ 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不要期待對方會自己猜到還是作夢夢到,只需要照著上面非暴力溝通 4 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將這些腦袋中的文字完整地表達出來,記得要先拋開陳建還有怒氣唷!

🥨 別忘了表達感謝

書中作者提到,人類大部分的時候傾向於指出問題,而非表達感受。

雖然「表達感謝」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觀念,但也許就是太習慣生活中的每個方便,造成多數人常常忽略了這個動作的重要性。

如果不知道可以感謝對方什麼事情,可以從以下方面思考:

  • 對方做了什麼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 我們有哪些需要因此得到了滿足了?
  • 我們的心情有什麼樣的轉變?

結語

闔上這本書後,一如往常的開始整理 notion 筆記,在夜晚敲著鍵盤的同時卻感覺好像少了什麼,就在寫到表達感謝這個標題突然想到,何不趁這次閱讀機會,讓自己靜下來思考最近讓我覺得非常感謝的事情。

首先,獻給我的妹妹,最膚淺的理由大概會是如果沒有她幫忙借書,我就看不了這本書了(當然也就不可能產生這篇文章),哈!

一些雞湯文章常常會有大概這麼類似的精神喊話-「雖然我們不能選擇出生在什麼家庭,但卻可以選擇自己要過怎麼樣的人生…」。這句話在我看來只有一半對,因為開啟我踏上學習路程的那把鑰匙,是在一年多前的某天,妹妹下班後帶回來一個新觀念,告訴我可以開始接觸投資理財,然後分享市場先生、還有 CMoney 投資小學堂的文章。

當然接著陸續遇到了許多成為我現階段人生仿效的導師、夥伴,不過話說回來,最令我開心的事情還是能夠和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分享學習心得、討論人生目標,甚至一起祈禱今年底疫情趕快結束,這樣 2022 年才能參加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股東大會。

最後,感謝這本書,讓我重新意識到自己身邊的寶貴資源-就是擁有價值觀相近的家人 😊

The first step in healing is to put the focus on what’s alive now, not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療癒的第一步是將注意力放在還活生生存在的事物上,而不是那些已逝的過去。

Marshall B. Rosenberg

🦚 嗨~大家,最近剛架設了自己的部落格(灑花),也歡迎到這裡來找我唷 😇
傳送連結點我點我

🌱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好奇本書的朋友可以先至博客來上試閱唷!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一絲絲幫助,就留個言讓我知道吧 😉

--

--

Clare
Clare

Written by Clare

熱愛數字、旅遊、個人成長 / 美股投資 / 新血來潮減醣飲食 / 文章持續更新於部落格 https://pieceofclare.com/

No responses yet